游客发表

应用监控

发帖时间:2025-04-05 04:21:45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称,中国亟需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领域的制度创新。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这次黄河试点排查将巩固推广长江渤海排查及治理模式,即整个过程分为排查、监测、溯源、整治4个阶段。同时,后续整治将实行销号制度,整治完成一个销号一个。

应用监控

分类整治,是在监测、溯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治理,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有效规范和管控黄河入河排污口。翟青说,通过水陆统筹、以水定岸,有的放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保护水平,切实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2019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8.8%,明显高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排查,共发现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个,是此前所掌握情况(718个入海排污口)的26倍。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及治理的全面启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将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水漫灌式的治水模式将成为历史。溯源,是在监测基础上,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分析,基本查清污水来源。海洋垃圾2019年,对三亚附近海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数量和来源。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332.94吨、悬浮物为3068.21吨、石油类为3.52吨、氨氮为474.20吨、总氮为2288.58吨、总磷为81.08吨。其中国控站位的优良水质海域面积比例为98.3%,无劣四类海水。由于原海洋部门监测站位的历史数据尚未完全掌握,考虑到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评价的延续性、科学性,本次采用省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的88个站位数据进行水质变化分析。与2018年相比,西沙群岛的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上升了4.4个百分点,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补充量均有所增加。

海面漂浮垃圾 三亚湾海域的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类。Ⅳ类占20.8%,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

应用监控

与2018年相比,三大重点工业园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同时以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切入点,全面梳理需要重点关注的海域,研究海南重点海域名录。结果显示,重点港湾近岸海域大部分监测指标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所属海洋功能区的水质目标要求。沉积物质量优良,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生物质量状况 4个海水增养殖区和2个养殖用海区生物质量总体良好。近岸海域水质 2019年,海南省近岸海域1水质为优。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监控区包括永兴岛、西沙洲、赵述岛、北岛、晋卿岛和甘泉岛,海南岛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监控区包括文昌高隆湾、长圮港、琼海龙湾港、陵水新村港、黎安港。其次是玻璃类和纸类,分别占垃圾总重的19.1%和10.9%。

编制《海南省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逐步推进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尤其在生态服务功能较高,对陆源污染物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影响敏感,区域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重点海域,确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促进陆海统筹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海水浴场水质为优,最适宜游泳。

应用监控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构建产业准入禁止限制制度,将近海养殖纳入限制目录,对在禁养区、限养区提出明确要求。与2018年相比,优良水质站位比例基本持平,劣四类水质站位比例下降1.2个百分点。

西沙群岛生态监控区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13.0%,造礁石珊瑚覆盖度最高的是甘泉岛,为45.2%,最低的是永兴岛,为4.0%。Ⅲ类占36.8%,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珊瑚礁鱼类较为丰富,平均密度达99.41尾/百平方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处于健康状态、海草床处于亚健康状态。2019年,海南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和清理工作,并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进一步对入海排污口进行排查、核对和清理整改。

海滩垃圾 三亚湾沙滩的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滩垃圾主要为塑料类、木制品类、金属类、纸类等,平均个数为326720个/平方千米,其中以塑料类数量最多,占垃圾总个数的81.8%。所辖海域水质为优,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优良。

重量最大的为塑料类,占垃圾总重的56.5%。推进重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试点研究,在陵水、海口、洋浦、儋州等地先行试点,开展儋州洋浦(含新英湾)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一期工作。

在海南省各主要港口全面建立和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港口所在地政府统筹规划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着力加强船舶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转运处置能力建设,确保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与城市转运、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贝毒状况 4个海水增养殖区和2个养殖用海区的贝类中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

三是清理整治非法或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指标为活性磷酸盐。国家重点海水浴场均适宜游泳,主要滨海旅游区和重点工业园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昌江核电厂周边海域环境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优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涵盖海水、沉积物等海洋基础环境质量及海洋生态状况的内容,同时覆盖增养殖区、重点海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区域等内容支持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并对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站位优化调整,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造礁石珊瑚补充量平均为3.41个/平方米,各监测区域珊瑚补充量都较高。海洋工程建设项目2019年,对儋州海花岛、海口南海明珠、海口如意岛、文昌妈祖和平岛、三亚红塘湾和万宁日月岛等6个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周边海域开展环境监测。

海南省开展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的125个站位,优良(一、二类)水质海域面积比例为98.4%,其中一类占92.5%,二类占5.9%,三类占1.3%,四类占0.2%,劣四类占0.1%。监测的24条河流24个断面中,Ⅱ类水质断面占41.7%,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海口湾、文昌清澜港、澄迈马村港、琼海博鳌港、文昌清澜港、乐东龙栖湾等6个重点港湾个别监测站位个别时段水质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锌、铅等影响,未能满足所属海洋功能区的水质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编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底线与资源利用上线等研究,在一张图上落实海洋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控等要求。

富营养化状况 2019年,海南省所辖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共195平方千米,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159、17和19平方千米。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入海河流2019年,海南省主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断面总体水质良好。海草平均密度为578.74株/平方米,海草密度范围为160.17~2909.34株/平方米,海草密度分布最高的是高隆湾的卵叶喜盐草,为3978.67株/平方米,最少的是新村港的海菖蒲,为12.11株/平方米。基于区域生态风险评估理论,根据海南本岛近岸海洋环境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构建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对海南近岸海域的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对海域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海口市葫芦岛项目、南海明珠人工岛项目、如意岛项目已完成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东海岸生态监控区海草平均覆盖度为19.7%,海草分布覆盖度最高的是黎安港,为28.8%,最低的是长圮港,为5.0%。

直排海污染源2019年,海南省共监测了27个日排水量大于(含等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排放口,污水排放总量为31003.24万吨。相关行动与措施落实双督察各项整改措施根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专项督察整改工作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修复工作。

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19个/平方千米,中块和小块海面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4194个/平方千米。浮游动物9类165种,各站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范围在2.2~4.8,均值为3.9,较2017年(均值为3.6)略有升高。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